时间: 2025-04-30 16:56: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6:56:30
词汇“小谪”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源自古代汉语,主要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小谪”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小谪”字面意思是指轻微的贬谪或降职。在古代,官员因犯错或政治斗争失败而被降职或调离重要职位,这种行为称为“谪”。如果贬谪的程度较轻,则称为“小谪”。
在文学作品中,“小谪”常用来描绘人物的命运转折,尤其是在描述官员或文人因政治原因而遭受的不公待遇。在口语和专业领域中,这个词汇几乎不使用。
“谪”字最早见于《说文解字》,原意为流放、贬谪。随着时间的推移,“小谪”逐渐成为描述轻微贬谪的专用词汇。
在**古代社会,官员的升降往往关系到家族的荣辱,因此“小谪”虽不及重贬,但对个人和家族的影响依然重大。
“小谪”一词往往带有一种无奈和悲凉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古代文人的坎坷命运和政治斗争的残酷。
由于“小谪”在现代生活中几乎不使用,个人应用的机会较少。但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时,了解这一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文本。
在创作中,可以将“小谪”用于描述现代职场中的轻微挫折,如:“他在公司的小谪,不过是调到了一个不那么重要的项目组。”
由于“小谪”带有古代色彩,可以联想到古装剧中的官员被贬场景,或是古琴曲中传达的哀怨情感。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小谪”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如“轻微的降职”在各种语言中都有。
“小谪”作为一个具有历史文化背景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不高,但它丰富了汉语的表达,对于理解古代文学和历史有着重要意义。在学*语言时,了解这类词汇有助于增强文化素养和语言的深度。
1.
【小】
(象形。据甲骨文,象沙粒形。小篆析为会意。从八,从|。本义:细;微。与“大”相对)。
同本义 。形容事物在体积、面积、数量、力量、强度等方面不及一般的或不及比较的对象。
【引证】
《说文》-小,物之微也。 、 《易·泰》。疏:“阴生消耗,故称小。”-小往大来。 、 《庄子·列御寇》。注:“细巧入人为小言。”?-彼所小言尽人毒也。 、 《诗·召南·小星》-嘒彼小星。 、 《诗·商颂·长发》-受小球大球。 、 《书·康诰》-怨不在大,亦不在小。
【组词】
小鹿儿、 小录、 小伙伙、 小话、 小单拱儿、 小唱
2.
【谪】
(形声。从言,啻(chì)声。本义:有意指摘,责备)。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谪,罚也。 、 《通俗文》-罚罪者曰谪。 、 《左传·成公十七年》-国子谪我。 、 《左传·昭公七年》-则自取谪于日月之灾。 、 《老子》-善言无瑕谪。 、 《列子·力命》-穷年不相谪发。 、 《左传·桓公十八年》-公会齐侯于泺,遂及文姜如齐。齐侯通焉。公谪之。 、 《诗·邶风·北门》-室人交遍谪我。
【组词】
谪疑、 谪我、 谪骂、 谪谴、 众口交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