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1:10: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1:10:57
“六韬三略”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古代的兵书。其中,“六韬”指的是《六韬》这本书,相传为周朝的姜太公所著,内容涉及军事策略和战术;“三略”则是指《三略》这本书,相传为汉代黄石公所著,同样包含军事策略和治国方略。因此,“六韬三略”字面意思是指这两本兵书,引申为泛指军事策略和治国方略。
“六韬三略”的词源直接关联到《六韬》和《三略》这两本古代兵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逐渐被用来泛指任何高深的策略或计划,而不仅仅局限于军事领域。
在**文化中,“六韬三略”代表了古代智慧和战略的精髓。它不仅是军事领域的宝贵遗产,也被广泛应用于政治、商业和个人发展等多个领域。
这个词汇给人以智慧、深邃和策略性的联想。它让人想到那些能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者形象。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在一次团队项目中运用“六韬三略”中的策略思维,成功地解决了项目中的难题,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古代智慧的现代应用价值。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智者如星辰,六韬三略藏心中,策略如流水,智慧照亮前行路。”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智者在书桌前,烛光下翻阅着《六韬》和《三略》,周围是古朴的书架和兵器,背景音乐是古筝的悠扬旋律,这样的场景让人联想到深邃的智慧和历史的厚重。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Art of War”(《孙子兵法》),它同样代表了军事策略和智慧。
“六韬三略”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智慧的象征。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需要运用策略和智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提升沟通的深度和广度。
《三略》,下邳神人撰。
~,淹贯胸中,唯吾所用,何担孙武子十三篇而已哉。
1.
【六】
古国名 。故城在今安徽省六安县北。
【引证】
《春秋》-秋,楚人灭六。
古县名。在今安徽省六安县。
【引证】
《汉书》-当阳君英布为九江王,都六。
2.
【韬】
(形声。从韦,舀(yǎo)声。韦,熟皮。本义:剑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韬,剑衣也。
3.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4.
【略】
(形声。从田,各声。本义:封疆土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略,经略土地也。 、 《左传·昭公七年》-天子经略土地,定城国,制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