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2:08: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2:08:08
词汇“牢馔”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中。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牢馔”进行分析:
“牢馔”一词由两个字组成:“牢”和“馔”。其中,“牢”通常指关押动物或人的地方,如“牢房”;“馔”则指食物,特别是精美的食物。因此,“牢馔”字面意思是指在牢狱中提供的食物,但在古代文献中,它更多地指代为祭祀或特殊场合准备的精美食物。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牢馔”常用于描述祭祀时的食物准备,如《左传》中有“牢馔既具”的表述,意指祭祀用的食物已经准备妥当。在口语和现代文学中,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因为它过于古雅,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惯。
“牢馔”一词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特别是在祭祀文化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范围逐渐缩小,主要保留在古代文献和学术研究中。
在古代**,祭祀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牢馔作为祭祀的一部分,体现了古人对神灵的敬畏和尊重。这种文化传统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大大减弱,因此“牢馔”这个词汇也逐渐淡出了日常语言的使用。
对于现代人来说,“牢馔”可能会带来一种古朴、神秘的联想,因为它与古代的祭祀文化紧密相关。这种联想可能会激发人们对古代文化的好奇和探索欲。
在现代生活中,“牢馔”这个词汇几乎不会被使用,除非是在讨论古代文化或历史时。例如,在历史课程中,老师可能会提到古代的祭祀*俗,包括牢馔的使用。
在创作诗歌或故事时,可以将“牢馔”作为一个象征性的元素,用来描绘古代的祭祀场景,或者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表达对传统的尊重和怀念。
由于“牢馔”与古代祭祀相关,可以联想到古代祭祀的场景,如庙宇、香烟缭绕、祭祀音乐等。这些视觉和听觉元素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这个词汇的文化背景。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指代不同的概念,例如在西方文化中,与祭祀相关的食物可能被称为“sacrificial feast”或“offering”,这些词汇在意义上与“牢馔”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在具体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上存在差异。
“牢馔”作为一个古雅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了解和学*这个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的祭祀文化,以及语言在历史演变中的变化。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增加我们的文化素养,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1.
【牢】
(象形指事。据甲骨文,里面是个“牛”字,外面象养牛的圈。泛指一般养性畜的栏圈(juàn)。本义:关养牛马等牲畜的圈)。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牛羊豕之闲曰牢。-牢,闲养牛马圈也。 、 《诗·大雅·公刘》-执豕于牢。 、 《战国策·楚策》-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 《周礼·充人》-祀五帝则系于牢。 、 《列子·仲尼》-长幼群聚,而为牢藉。 、 《庄子·达生》-元端以临牢筴。
【组词】
牢栈、 牢筴、 牢藉
2.
【馔】
(形声。从食,巽(xùn)声。本义:陈设或准备食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馔为巽的或体。-巽,具也。 、 《广雅》-馔撰,具也。 、 《仪礼·士冠礼》。注:“陈也。”-具馔于西塾。 、 《仪礼·聘礼》-馔于东方。
【组词】
馔珍、 馔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