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3:40: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3:40:47
周武王:周武王是*历史上西周王朝的开国君主,名姬发,是周文王的儿子。他在公元前104年领导周族联军在牧野之战中击败商纣王,结束了商朝的统治,建立了周朝,被尊为“武王”。
在文学作品中,周武王常被描绘为英勇、智慧的君主,象征着正义和胜利。在口语和日常对话中,提及周武王通常是为了引用历史故事或强调领导力和决策的重要性。在专业历史领域,周武王的研究涉及其政治、军事策略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同义词:英主、明君(指英明、有才能的君主) 反义词:暴君、昏君(指暴虐、无能的君主)
“周武王”一词源自**古代历史,其中“周”指周朝,“武”表示其军事才能和武力,“王”则是君主的称号。随着时间的推移,周武王的形象在文化和历史中被不断丰富和神化。
周武王在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被视为正义和智慧的象征。他的故事在历史和文学中被广泛传颂,影响了**后世的政治理念和道德观念。
提及周武王,人们往往会联想到英雄主义、正义感和领导力。他的形象激发了人们对理想领导者的向往和对正义斗争的尊重。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常常会讲述周武王的故事,以此来教导他们关于勇气、智慧和正义的重要性。
在创作一首诗时,我可以这样使用:“周武王挥剑斩暴政,牧野之上,星辰见证了新朝的诞生。”
想象一幅描绘牧野之战的画作,战旗飘扬,周武王英姿飒爽,这幅画面能够激发强烈的视觉和情感联想。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英雄形象可能是亚历山大大帝或凯撒大帝,他们同样以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著称,但在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上有所不同。
周武王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不仅在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也在文化和语言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了解和学*周武王的故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和文化,同时也能够在语言表达和创造性思维中找到灵感。
1.
【周】
(象形。甲骨文字形,在“田”里加四点,郭沫若认为“周象田中有种植之形。”有稠密和周遍的意思。小篆析为会意,从用口。段玉裁认为,善用口则周密。本义:周密;周到而没有疏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周,密也。 、 《国语·鲁语》-忠信为周。 、 《礼记·缁衣》。注:“忠信曰周。”-自周有终。 、 《管子·人主》。注:“谓谨密也。”-人不可不周。 、 《左传·昭公四年》-其藏之也周。 、 《孙子·谋政》-辅周则国必强。 、 唐·韩愈《原毁》-责己也重以周。
【组词】
周悉、 计划不周;周谋、 周严、 周谨、 周虑
2.
【武】
(会意。从止,从戈。据甲骨文,人持戈行进,表示要动武。本义:勇猛;猛烈) 同本义。
【引证】
《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楚庄王曰,夫文止戈为武。又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财者也。 、 《易·履》-武大为于大君。 、 《诗·郑风·羔裘》-孔武有力。 、 《楚辞·九歌·国殇》-诚既勇兮又以武。
【组词】
英武、 威武、 武色、 武车、 武健、 武断乡曲
指干戈军旅之事。
【引证】
《韩非子·五蠹》-德不厚而行武。 、 《三国志·诸葛亮传》-用武之国。 、 《资治通鉴》-无用武之地。 、
【组词】
武弁、 武不善作、 武训、 武略、 武教、 武运、 武德
3.
【王】
统治、领有一国或一地。
【引证】
《诗·大雅》-王此大邦,克顺克比。 、 《史记·项羽本纪》-欲王关中。 、 、 《史记·留侯世家》-沛公为汉王,王巴、蜀。
作皇帝,称王。
【引证】
《孟子·梁惠王上》-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孟子·公孙丑上》-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 《商君书》-周不法商,夏不法虞,三代异势,而皆可以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