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5:22: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22:53
板栗:板栗是一种坚果,学名为Castanea mollissima,属于壳斗科栗属。它是一种常见的食用坚果,外壳坚硬,内部含有可食用的种子,即板栗仁。板栗在中国、日本、韩国等地广泛种植,是秋季的重要食材之一。
文学:在文学作品中,板栗常常被用来象征丰收、温暖和家庭的温馨。例如,在鲁迅的《故乡》中,板栗是家乡的象征,唤起对故乡的思念。
口语:在日常口语中,板栗可以指代实际的坚果,也可以用来比喻坚硬或难以处理的事物。例如,“这个问题像板栗一样难啃。”
专业领域:在农业和食品科学领域,板栗的研究涉及其种植、加工、营养成分分析等。
同义词:栗子、栗仁
反义词:无直接反义词,但可以与“柔软”、“易处理”等词形成对比。
板栗一词的词源较为直接,源自其形状和质地,类似于木板的坚硬外壳。在古代汉语中,板栗的称呼可能有所不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汉语中“板栗”一词已经标准化。
在中国文化中,板栗常常与中秋节和重阳节等传统节日联系在一起,是节日食品的一部分。板栗也常出现在中国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中,象征着坚韧和耐力。
板栗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温暖和满足,因为它常常与家庭团聚和节日庆祝联系在一起。联想上,板栗可以让人想到秋天的金黄色彩和丰收的喜悦。
个人经历中,板栗可能与童年记忆中的家庭烧烤或节日聚餐相关,是一种温馨的回忆。
在诗歌中,板栗可以被用来描绘秋天的景象:
金黄的板栗, 在秋风中摇曳, 家的味道, 在心中回响。
板栗的视觉联想包括其坚硬的外壳和金黄的果仁,而听觉联想可能包括剥开板栗外壳时的声音,或是烹饪时板栗在锅中翻滚的声音。
在英语中,板栗对应的词汇是“chestnut”,在西方文化中,chestnut也常与秋天和丰收联系在一起,但可能没有像在中国文化中那样的深厚节日意义。
板栗作为一个词汇,不仅代表了
1.
【板】
(形声。从木,反声。《说文》作“版”。本义:片状的木头。后凡施于宫室器用的片状物皆可称板)。
木板。 同: 版
【引证】
《玉篇》-板,木片也。 、 《诗·秦风 ·小戎》-在其板屋,乱我心曲。 、 《公羊传·定公十二年》。注:“八尺曰板。”-五板而堵。 、 《诗·鸿雁》传-一丈为板。 、 《礼记·檀弓》。-今一日而三斩板。
【组词】
板舆、 板梯、 板箱
2.
【栗】
(会意。甲骨文象结了果实的栗树形。本义:木名。果实也称栗,可食)。
一种落叶乔木,果实叫栗子,果仁味甜,可以吃。木材坚实,供建筑和制器具用;树皮可供鞣皮及染色用;叶子可喂柞蚕。
【引证】
《说文》-栗,栗木也。 、 《诗·鄘风·定之方中》-树之榛栗。 、 《公羊传·文公二年》-练主用栗。 、 《论语》-哀公同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
【组词】
栗主、 栗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