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8:08: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8:08:17
武试 的字面意思是指古代**选拔武官的考试,主要测试应试者的武艺、战术和体能等。在古代科举制度中,武试是与文试相对应的,文试选拔文官,而武试则选拔武官。
在文学作品中,“武试”常被用来描绘古代武士的生活和奋斗,如《水浒传》中就有描述武试的场景。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军事或武术相关的专业领域,这个词仍然被频繁提及。
“武试”一词源于**古代的科举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和使用范围有所变化,但核心意义始终围绕着选拔武官的考试。
在**古代社会,武试是选拔军事人才的重要途径,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武力的重视。同时,武试也是社会流动的一种方式,为平民提供了晋升的机会。
提到“武试”,我联想到古代武士的英勇和坚韧,以及他们在战场上的荣耀与牺牲。这个词带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英雄主义的色彩。
在我的生活中,虽然没有直接遇到与“武试”相关的,但在阅读历史书籍和观看古装剧时,这个词经常出现,让我对古代的军事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武试”:
铁马金戈梦,武试英雄心。
箭穿云霄外,剑指苍穹深。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武士在晨曦中练*剑术,背景是古代的城墙和烽火台。音乐上,可以联想到古筝和琵琶的合奏,营造出一种古代战场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选拔武官的考试也有,如日本的武士选拔制度,但具体的形式和名称会有所不同。
“武试”这个词不仅承载了古代*的军事文化,也反映了社会对武力的重视和人才选拔的机制。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历史和文化,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
1.
【武】
(会意。从止,从戈。据甲骨文,人持戈行进,表示要动武。本义:勇猛;猛烈) 同本义。
【引证】
《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楚庄王曰,夫文止戈为武。又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财者也。 、 《易·履》-武大为于大君。 、 《诗·郑风·羔裘》-孔武有力。 、 《楚辞·九歌·国殇》-诚既勇兮又以武。
【组词】
英武、 威武、 武色、 武车、 武健、 武断乡曲
指干戈军旅之事。
【引证】
《韩非子·五蠹》-德不厚而行武。 、 《三国志·诸葛亮传》-用武之国。 、 《资治通鉴》-无用武之地。 、
【组词】
武弁、 武不善作、 武训、 武略、 武教、 武运、 武德
2.
【试】
(形声。从言,式声。本义:用;任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试,用也。 、 《虞书》-明试以功。 、 《书·盘庚》-今予将试以汝迁。 、 《诗·小雅·采芑》-师干之试。 、 《礼记·乐记》-兵革不试。 、 《论语》-吾不试。 、 《诗·小雅·大东》-私人之子,百僚是试。 、 《礼记·乐记》-兵革不试,五刑不用。
【组词】
试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