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5:29: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29:24
大汶口文化是指**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主要分布在今天的山东省中部地区,因首次在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发现而得名。该文化大约始于公元前4300年,结束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是黄河下游地区的重要文化之一。
在专业领域,如考古学和历史学中,“大汶口文化”是一个专业术语,用于指代这一特定时期和地区的文化遗存。在文学和口语中,这一词汇可能较少被提及,除非是在讨论**古代历史或考古发现时。
同义词:龙山文化(另一种**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与大汶口文化有部分重叠) 反义词:无,因为这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专有名词,没有直接的反义词。
“大汶口文化”一词源于其首次发现的地点——大汶口镇。随着考古学的发展,这一词汇逐渐被学术界接受并广泛使用,成为指代这一特定文化时期的专有名词。
大汶口文化在**古代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发现和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黄河流域的早期农业社会、手工业发展以及社会组织结构。这一文化的影响延续至今,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及“大汶口文化”,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老的**文明、神秘的考古发现以及历史的厚重感。这一词汇可能激发人们对古代历史的好奇心和对文化遗产的尊重。
在参观博物馆或历史遗址时,可能会遇到与大汶口文化相关的展览,这些经历加深了对这一历史时期的认识和兴趣。
在创作历史小说时,可以利用大汶口文化的背景来构建故事情节,让读者通过文学作品感受那个时代的氛围。
通过观看大汶口文化的考古纪录片或参观相关的展览,可以获得视觉上的直观感受。听觉上,可能会通过讲解员的介绍或历史学者的讲座来了解这一文化。
由于大汶口文化是**特有的文化现象,其在其他语言和文化中的对应词汇可能较少,但在国际学术交流中,这一词汇会被直接使用或翻译为其他语言。
大汶口文化作为一个历史学术词汇,对于理解*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专业术语有助于丰富知识储备,提升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1.
【大】
“大夫”、“大王”。
世代。 同: 代
【引证】
《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陵家历大为军将,世世从军为国征。
2.
【汶】
水名。
今大汶水,又称“大汶河”,发源于山东省莱芜县北,古代本经东平县至梁山东南,流入济水。今主流西注东平湖,北入黄河。
【引证】
《书·禹贡》-浮于汶,达于济。
3.
【口】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引证】
《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 、 《国语·晋语》-且夫口三五之门也。 、 《春秋·元命苞》-口之为言达也。 、 《鬼谷子·捭阖》-口者心之门户。 、 《左传·定公四年》-勺饮不入口七日。 、 《后汉书·张衡传》-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 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组词】
口腹、 口分、 口滑、 口辅、 口眼弗闭、 口里摆菜碟儿
4.
【文】
(象形。甲骨文此字象纹理纵横交错形。“文”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花纹;纹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注:“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黼。”-五章以奉五色。 、 《荀子·非相》-美于黼黼文章。 、 《韩非子·十过》-茵席雕文。 、 《诗·小雅·六月》-织文鸟章,白旆央央。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斑文小鱼。
【组词】
文驾、 文斑、 文旆、 文绣、 文织、 文鳞
5.
【化】
用掉、耗费。 同: 花
【组词】
化钱、 化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