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9:42: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9:42:03
“墟里”这个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主要出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字面意思指的是废墟中的村落或废弃的居住地。基本含义是指曾经有人居住但现在已荒废的地方。
在文学作品中,“墟里”常用来营造一种荒凉、萧条的氛围,如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中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中的“城春草木深”可以联想到“墟里”的意象。
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几乎不使用,因为它过于文雅和特定。
在专业领域,如考古学或历史学中,可能会使用“墟里”来指代古代遗址或废弃的居住地。
同义词:废墟、遗址、荒村 反义词:繁华、热闹、兴旺
“墟里”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墟”指的是废墟,“里”指的是村落或居住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主要保留在文学作品中。
在**传统文化中,“墟里”常被用来象征衰败和变迁,反映出人们对历史和时光流逝的感慨。
“墟里”这个词给人一种凄凉、哀伤的感觉,联想到历史的沧桑和人事的变迁。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很少有机会直接使用“墟里”这个词,但如果参观过古代遗址或废弃的村落,可能会产生共鸣。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墟里烟,古道边,岁月悠悠,人事已非。”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片荒废的村落,断壁残垣,风吹过时发出沙沙的声音,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ruins”或“abandoned village”,但它们没有“墟里”那种特定的文学和历史韵味。
“墟里”这个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对于理解古代文学和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增加语言的深度和丰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