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9:39: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9:39:07
“献纳使”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古代朝廷中负责向进献贡品或礼物的官员。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进献和收纳的使者”,其中“献”指的是进献,“纳”指的是收纳,“使”则是指使者或官员。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献纳使”常出现在描述朝廷礼仪、外交使节或贡品进献的场景中。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已经很少使用,但在历史学、考古学和古代文献研究等专业领域,它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术语。
“献纳使”一词源于古代**的官僚体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逐渐减少,主要保留在历史文献和学术研究中。在现代汉语中,这个词汇已经很少被使用,但在描述古代历史和文化时,它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术语。
在古代**,献纳使的角色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度下的贡品制度和礼仪文化。通过献纳使的活动,地方官员向中央朝廷表达忠诚,同时也展示了各地的财富和文化特色。
“献纳使”这个词汇带有一种庄严和神圣的情感,让人联想到古代朝廷的宏伟和礼仪的繁复。它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权力结构。
在学*和研究古代历史时,我经常遇到“献纳使”这个词汇,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古代的政治和文化。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的诗歌时,我可以这样使用“献纳使”:
长安城外,献纳使行,
锦衣玉带,贡品盈盈。
金光闪烁,宝物琳琅,
献于龙庭,忠诚昭彰。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身穿华丽官服的献纳使,手持贡品,缓缓步入皇宫的大门,周围是庄严的乐声和恭敬的人群。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角色可能是负责向君主或贵族进献礼物的官员,例如欧洲中世纪的使节或贡品使。
“献纳使”这个词汇虽然已经不再常用,但它在理解古代*的政治、文化和礼仪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学和分析这个词汇,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古代**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
1.
【献】
(会意。从犬,鬳(yàn)声。“犬”代表进献之物。本义:献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献,宗庙犬,名羹献。犬肥者以献之。 、 《礼记·曲礼》。按,礼凡荐腥谓之献。-犬曰羹献。 、 《周礼·大司马》-献禽以祭祖。 、 《诗·豳风·七月》-献羔祭韭。 、 《仪礼·聘礼》-荐晡醢,三献。(三献:陈祭品三次献酒。)
【组词】
献尸、 献帛、 献爵、 献台
2.
【纳】
(形声。从糸(mì),内声。本义:丝被水浸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纳,丝湿纳纳也。 、 刘向《九叹·逢纷》-衣纳纳而掩露。
【组词】
纳纳
3.
【使】
(形声。从人,吏声。从人表示人的动作行为。本义:命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伶者,令也。-使,伶也。 、 《礼记·表记》。注:“谓使之聘问师役之属也。”-故君使其臣。 、 《史记·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 《史记·屈原列传》-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 《史记·魏公子列传》-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
【组词】
支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