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1:34: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1:34:12
“何止”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不仅仅”或“远不止”。它用来强调某事物的程度或范围超出了通常的预期或描述。
在文学作品中,“何止”常用于增强表达的力度,使读者感受到作者想要传达的强烈情感或深远意义。在口语中,它可以用作强调,表达出对某事超出预期的惊讶或赞叹。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学术讨论中,它可能用于指出某个观点或事实的广泛影响或深远后果。
“何止”由“何”和“止”两个字组成。“何”在古汉语中常用来表示疑问或强调,“止”则有停止或界限的意思。随着语言的发展,“何止”逐渐演变为表示超出界限或预期的含义。
在文化中,“何止”常用于强调事物的深远影响或超出预期的效果,反映了人对于事物全面性和深远性的重视。
“何止”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惊讶或赞叹,因为它揭示了事物的更多层面或更深层次的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使用“何止”来强调某个朋友的多才多艺,不仅仅在专业领域表现出色,还在其他领域有着惊人的成就。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何止”来增强意境的深远感:
春风何止绿江南, 更将温暖送心间。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画面,其中一个人站在广阔的田野上,背后是绵延的山脉,用“何止”来形容这片土地的辽阔和丰富。
在英语中,“何止”可以对应为“not only”或“far beyond”,但在使用时,英语更倾向于直接表达,而中文则更注重意境和语气的渲染。
“何止”是一个非常有用的词汇,它不仅能够增强语言的表达力,还能够传达出深远的情感和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和灵活运用“何止”这样的词汇,能够使我们的语言更加丰富和生动。
1.
【何】
(形声。从人,可声。金文,象人负担之形。本义:负荷) 同本义 同: 荷
【引证】
《易·噬嗑》-何校灭耳,凶。 、 《易·大畜》-何天之衢。 、 《诗·商颂·玄鸟》-殷受命咸宜,百禄是何。 、 《诗·商倾·长发》-何天之休,不競不絿。 、 《管子·小匡》-用此五子者何功。
【组词】
何校、 何劳
2.
【止】
(“趾”的本字。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脚趾头,下象脚面和脚掌。本义:脚)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止,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 、 《仪礼·士昏礼》。注:“足也。”-北止。 、 《易·噬嗑》-屦校灭止。 、 《汉书·五行志》-举止高。 、 《汉书·食货志》-四之日举止。 、 《汉书·刑法志》-当劓者,笞三百,当斩左止者,笞五百。
停住,中断进程。
【引证】
《广韵》-止,停也,息也。 、 《吕氏春秋·下贤》。注:“止,休也。”-亦可以止矣。 、 《韩诗外传》-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 《三国志·诸葛亮传》-羽飞乃止。 、 《资治通鉴·唐纪》-雪止。 、 《聊斋志异·狼三则》-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絮絮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