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2:23: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2:23:12
帝国主义是一个政治学术语,指的是一个国家通过政治、经济、军事等手段对其他国家进行控制、剥削和统治的政策或行为。它通常涉及领土扩张、殖民统治、经济剥削和文化渗透。
帝国主义一词源于拉丁语“imperium”(意为统治权),在19世纪末被广泛用于描述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政策。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扩展到包括经济和文化上的控制。
在20世纪初,帝国主义成为全球政治冲突的核心问题,特别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它激发了广泛的民族解放**和反殖民斗争。
帝国主义往往引发负面情感,如压迫、剥削和不平等。它可能让人联想到历史上的殖民暴行和现代的国际霸权。
在讨论国际政治时,我经常使用帝国主义一词来批判某些国家的霸权行为,特别是在涉及资源掠夺和军事干预的情况下。
在诗歌中,帝国主义可以被描绘为一种无形的力量,渗透并控制着人们的生活:
帝国之影,无声蔓延,
在每个角落,编织束缚之网。
黄金与枪炮,交换的筹码,
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深深的伤。
帝国主义可能让人联想到古老的帝国遗迹、殖民地时期的建筑风格,或是反映殖民历史的电影和音乐作品。
在不同语言中,如法语的“impérialisme”和西班牙语的“imperialismo”,帝国主义的概念和用法基本相似,都强调国家对其他地区的控制和剥削。
帝国主义是一个复杂且多维的概念,它在历史和现代政治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理解和批判帝国主义对于促进国际公平和正义至关重要。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帝国主义是一个关键术语,帮助我更好地分析和讨论国际政治问题。
1.
【帝】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花蒂的全形。上面象花的子房,中间象花萼(花瓣外面的绿片)。下面下垂的象雌雄花蕊。本义:花蒂)。
天帝,上帝。宗教或神话中称主宰万物的神。最高的天神。古人想像中宇宙万物的主宰。
【引证】
《字汇》-帝,上帝,天之神也。 、 《诗·大雅·文王》-帝命不时。
2.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
3.
【主】
件,桩。
【引证】
《儒林外史》-放着这样一主大财不会发,岂不是如入宝山空手回。
灌入 同: 注
【引证】
《荀子》-主量必平,似法。
4.
【义】
(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同本义。
【引证】
《墨子·公输》-义固不杀人。 、 、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诸葛亮《出师表》-引喻失义。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宋·苏洵《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
【组词】
丈义、 义断恩绝、 义不容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