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7:37: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7:37:42
“父母之国”这个词汇字面意思是指父母所在的国家或故乡。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出生或成长的地方,通常与家庭和亲情紧密相关。
在文学中,“父母之国”可能被用来表达对故乡的深情和对家庭的眷恋。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描述一个人的根源或身份认同。在专业领域,如社会学或人类学,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探讨文化身份和归属感。
同义词:故乡、家乡、故土、祖籍 反义词:异乡、他乡、外地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情感色彩和具体指向。例如,“故乡”更强调情感上的依恋,而“家乡”则更侧重于地理上的概念。
“父母之国”这个词汇在中文中历史悠久,其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含义和用法也有所演变,但其核心意义——与家庭和亲情相关的故乡——始终保持不变。
在**文化中,“父母之国”承载着深厚的家庭观念和乡土情怀。社会背景中,这个词汇常常与爱国主义和民族认同联系在一起,强调个人与国家的紧密关系。
这个词汇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温暖和亲切的,因为它与家庭和童年回忆紧密相关。联想可能包括家乡的风景、亲人的面孔和童年的趣事。
个人经历中,我曾在异国他乡生活多年,每当思念家人时,“父母之国”这个词汇总能唤起我对家乡的深切怀念和归属感。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在异乡的夜晚,星光闪烁,
我梦回父母之国,
那里有母亲的温柔,
父亲的坚毅,
和童年的欢笑。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家乡风景的画作,或是家人团聚的温馨场景。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家乡的方言或是童年的儿歌。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homeland”或“motherland”,它们在含义上与“父母之国”相似,但具体的文化和情感色彩可能有所不同。
“父母之国”这个词汇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帮助我表达对家乡的情感,也让我更好地理解文化身份和归属感。通过深入学和分析,我对这个词汇的理解更加全面,也更能灵活运用在不同的语境中。
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1. 【父】 (指事。甲骨文字形,象右手持棒之形。意思是:手里举着棍棒教子女守规矩的人是家长,即父亲。本义:父亲)。 同本义。
2.
【母】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母亲有乳之形。本义:母亲)。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母,牧也。从女。象怀子形,一曰,象乳子也。 、 《苍颉篇》-母其中有两点,象人乳形。 、 《易·说卦》-坤为母。晋,受兹介福,于其王母。 、 《礼记·曲礼》-生曰父曰母,死曰考曰妣。 、 杜甫《石壕吏》-有孙母未出,出入无完裙。
【组词】
母难、 母以子贵、 母子、 母族、 母道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