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3:46:3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3:46:32
“丁肇中”是一个专有名词,指的是一位著名的华裔美国物理学家,全名为丁肇中(Samuel C. C. Ting)。他因在粒子物理学领域的贡献而闻名,特别是在发现J/ψ粒子方面的工作,为此获得了19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专业领域,如物理学和科学研究中,“丁肇中”通常指的是这位科学家及其在粒子物理学领域的贡献。在文学或口语中,提及“丁肇中”可能是在讨论科学成就、诺贝尔奖获得者或华人在科学领域的代表性人物。
同义词:Samuel C. C. Ting(全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身份描述) 反义词:在此语境下,没有直接的反义词,但如果要表达与科学成就相反的概念,可能会使用“无名科学家”或“未获奖的研究者”。
“丁肇中”作为人名,其词源和演变主要涉及个人历史和科学贡献的积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名字在科学界和公众中的认知度逐渐提高,成为科学成就的代名词。
在华人社区和科学界,丁肇中是一个备受尊敬的名字,代表了华人在国际科学舞台上的成功和贡献。他的成就激励了许多年轻科学家,尤其是华人后辈,追求科学梦想。
提及“丁肇中”,人们可能会感到自豪和敬佩,因为他的成就是科学探索和人类智慧的象征。他的故事也常常被用来鼓励年轻一代追求卓越和创新。
在教育或科普讲座中,我可能会引用丁肇中的例子来激励学生追求科学知识,认识到科学探索的重要性和价值。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在粒子的微观世界里,丁肇中探寻着真理的光芒, 他的名字,如同星辰,在科学的天空中闪耀。”
提及丁肇中,可能会联想到实验室的景象、粒子加速器的轰鸣声,以及诺贝尔奖颁奖典礼的庄严氛围。
在不同文化中,丁肇中的名字可能被用来代表科学成就和华人的骄傲。在西方,他可能被简单地称为Samuel Ting,而在东方,他的全名和成就更为人所熟知。
通过对“丁肇中”这一词汇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科学家的社会影响力和个人成就对文化和社会的深远影响。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专有名词不仅丰富了词汇量,也加深了对科学和文化的认识。
1. 【丁】
2.
【肇】
(形声。从攴,肇(zhào)省声。从攴(pū),与打击有关。本义: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肇,击也。
3.
【中】
正对上;射中,正着目标。
【引证】
《考工记·桃氏》。司农注:“谓穿之也。”-中其茎。 、 《荀子·彊国》。注:“击也。”-敌中则夺。 、 欧阳修《卖油翁》-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射者中。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中而轻发。 、 《聊斋志异·促织》-幸啄不中。
【组词】
中靶;猜中了;命中、 看中、 中雀、 中钩、 中的、 中鹄
受到;遭到。
【引证】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欲中守法。 、 《说岳全传》-前番我王兄误中你的诡计,在青龙山上,被你伤了十万大兵。
【组词】
中霜、 中酒、 中暍、 中疾、 中恶、 中暑;中弹;中埋伏;中煤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