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0:16: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0:16:37
“执两用中”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抓住两端,使用中间”。这个成语的基本含义是指在处理问题或决策时,既要考虑到问题的两个极端,又要采取中间的、平衡的策略。它强调的是一种中庸之道,即在极端之间寻找平衡点,避免走极端。
在文学作品中,“执两用中”常用来形容人物的智慧和策略,如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描述为善于“执两用中”的智者。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建议某人在处理复杂问题时采取平衡的方法。在专业领域,如管理学或政治学,这个成语被用来描述决策过程中的平衡策略。
同义词:中庸之道、平衡策略、折中主义 反义词:走极端、偏激、极端主义
“执两用中”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它强调在处理问题时要避免极端,寻求平衡和和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成为中华文化中的一部分。
在**文化中,“执两用中”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即中庸之道。这种思想强调在社会和个人生活中寻求平衡和和谐,避免走极端。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被用来指导政治决策、商业谈判和个人行为。
这个成语给人以稳重、智慧和和谐的联想。它提醒人们在处理问题时要冷静和理性,寻求最佳的平衡点。这种情感反应有助于人们在复杂情况下做出明智的决策。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遇到需要“执两用中”的情况,比如在家庭决策中,我会尝试平衡各方的意见,寻求一个大家都满意的解决方案。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风雨交加的夜晚,我执两用中,寻找心灵的港湾。”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天平,两端各有一个重物,中间的指针指向平衡点,象征着“执两用中”的平衡策略。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和谐的音乐,如古典音乐中的平衡和和谐。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观念可以与亚里士多德的“中道”(Golden Mean)相比较,强调在极端之间寻找平衡。
“执两用中”这个成语在*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一种处理问题的方法,也是一种生活哲学。通过学和应用这个成语,我学会了在复杂情况下寻求平衡和和谐,这对我的语言学*和表达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1.
【执】
(右边是人,手被铐住。本义:拘捕;捉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执,捕罪人也。 、 《礼记·檀弓》。注:“拘也。”-而妻妾执。 、 《吕氏春秋·慎行》。注:“囚也。”-使执连尹。 、 《左传·僖公五年》-遂袭虞,灭之,执虞公。 、 清·全祖望《梅花岭记》-被执至南门。
【组词】
执命、 执讯、 执囚、 执问、 执狱
2.
【两】
(会意。从一,兩平分。兩亦声。本义:二十四铢为一两)。
同本义 16两为1斤。今市制折合国际单位制0。05千克,十钱一两,十两一斤。
【引证】
《说文》-两,二十四铢为一两。 、 《汉书·律历志上》-衡权…本起于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两者,两黄钟律之重也。
3.
【用】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桶形。桶可用,故引申为用。本义:使用,采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用,可施行也。 、 《苍颉篇》-用,以也。 、 《易·益》-利用为大作。 、 《虞书》-五行五用哉。 、 《书·微子》-乃攘窃神胝之牺牷牺用。 、 《周礼·宰夫》-乘其财用出入。 、 《周礼·小司徒》-乃会万民之卒伍而用之。 、 宋·王安石《上五事札子》-保甲之法,起于三代丘甲。管仲用之齐,子产用之郑,商君用之秦,仲长统言之汉,而非今日之立异也。 、 明·魏禧《大铁椎传》-皆不足用。 、 蔡元培《图画》-用水彩。 、 、 明·魏学洢《核舟记》-又用篆章。
【组词】
用不着、 备用、 实用、 拆用、 用功、 用长、 用板、 用计、 用天因地、 用钱、 用药
4.
【中】
正对上;射中,正着目标。
【引证】
《考工记·桃氏》。司农注:“谓穿之也。”-中其茎。 、 《荀子·彊国》。注:“击也。”-敌中则夺。 、 欧阳修《卖油翁》-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射者中。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中而轻发。 、 《聊斋志异·促织》-幸啄不中。
【组词】
中靶;猜中了;命中、 看中、 中雀、 中钩、 中的、 中鹄
受到;遭到。
【引证】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欲中守法。 、 《说岳全传》-前番我王兄误中你的诡计,在青龙山上,被你伤了十万大兵。
【组词】
中霜、 中酒、 中暍、 中疾、 中恶、 中暑;中弹;中埋伏;中煤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