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2:55: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2:55:31
“摽梅之年”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摽梅的年龄”,其中“摽”指的是梅树的枝条下垂,“梅”即梅花。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女子到了适婚的年龄,源自《诗经·小雅·摽有梅》,其中描述了梅子成熟落地,比喻女子到了可以婚嫁的年龄。
在文学作品中,“摽梅之年”常用来描绘女性角色的青春年华和适婚状态,增添一种古典和含蓄的美感。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一些传统或正式的场合,仍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历史、文学研究中,这个词汇常被用来讨论古代社会对女性婚龄的看法。
“摽梅之年”源自《诗经》,反映了古代对女性婚龄的特定看法。随着社会观念的变化,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有所下降,但在某些文化和文学作品中仍保留其古典韵味。
在**传统文化中,女性的婚龄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摽梅之年”体现了这种文化观念。在现代社会,虽然这种观念已有所改变,但这个词汇仍被用来描述女性的青春期和适婚状态。
这个词汇带有一种古典和含蓄的美感,让人联想到古代女性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它也可能引发对女性在传统社会中地位的思考。
在个人经历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阅读古典文学作品或参与相关文化活动时,可能会遇到并感受到其文化内涵。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摽梅之年,她如梅花般绽放,等待着春风的拥抱。”
结合梅花图片和古典音乐,可以更好地传达“摽梅之年”的意境和情感。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概念如“适婚年龄”在不同文化中都有所体现。
“摽梅之年”是一个充满文化内涵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女性的适婚年龄,还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女性角色的特定看法。在现代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凭一年纪,尚不曾娶,也是男子摽梅之候了。
1.
【摽】
捶胸;击。
【引证】
《说文》-摽,击也。从手,票声。字亦作抛。 、 《诗·柏舟》-寤辟有摽。 、 《左传·哀公十二年》-长木之斃,无不摽也。
【组词】
摽辟
落下。
【引证】
《诗·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
【组词】
摽落、 摽梅
2.
【梅】
(形声。从木,每声。本义:楠木)。
同本义。
【引证】
《山海经·中山经》-其木多梅梓。 、 《诗·秦风·终南》-有条有梅。 、 《诗·陈风·墓门》。按,子青不可食。-墓门有梅。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年】
(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禾”,下面是“人”,禾谷成熟,人在负禾。小篆字形,从禾,千声。本义:年成,五谷成熟)。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秊,谷熟也。 、 《谷梁传·桓公三年》-五谷皆熟为有年也。 、 《谷梁传·宣公十六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 、 《诗·周颂·丰年》-丰年多黍多秊。 、 《左传·桓公二年》。疏:“年训为稔。”-有年。 、 《书·多士》-尔厥有干,有年于芘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