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8:21: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8:21:50
词汇“北阴”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的词汇,因此在进行深入学*和分析时,我们需要从有限的资料中提取信息。
“北阴”字面意思是指北方的阴面,即北侧较为阴凉或阴暗的地方。在古代风水学中,北阴可能指的是房屋或建筑物的北侧,因为北侧通常阳光较少,温度较低,被认为是阴气较重的地方。
由于“北阴”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文学、口语和专业领域中的使用非常有限。在古代文学中,可能会用来描述地理位置或环境特征,如“山之北阴,林木茂密”。在现代语境中,这个词汇几乎不出现。
“北阴”由“北”和“阴”两个字组成。“北”指方向,“阴”指阴暗、阴凉。在古代汉语中,“阴”还有阴气、阴性的含义,因此在风水学中,“北阴”可能与阴气较重的地方相关联。
在传统文化中,北方被认为是阴气较重的地方,与南方相比,北方通常与寒冷、阴暗的意象相关联。这种观念可能源于地理位置的特点,北方冬季寒冷,阳光较少。
提到“北阴”,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寒冷、阴暗、潮湿的环境,给人一种阴森、不舒适的感觉。
由于“北阴”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在生活中很少会遇到与该词汇直接相关的经历或故事。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北阴之地,寒风瑟瑟,枯叶飘零,一片寂寥。”
提到“北阴”,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北风呼啸、树木摇曳的画面,以及寒冷、寂静的氛围。
在不同文化中,对于方位的感知和描述可能有所不同,但“北阴”这样的词汇并不常见,因此难以进行有效的跨文化比较。
“北阴”作为一个不太常用的词汇,其含义和用法相对有限。在学*汉语时,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汉语的丰富性和历史背景。然而,由于其在现代语境中的使用非常有限,对于日常交流和表达的重要性不大。
1.
【北】
方位名。与“南”相对。
【引证】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人坐立皆面明背暗,故以背为南北之北。 、 《老子》。王力按,山北为阴,山南为阳,老子的话等于说万物负背而抱南。-万物负阴而抱阳。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然则北通巫峡。 、 宋·苏轼《石钟山记》-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 《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北向坐。 、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又北向。
【组词】
正北;西北;东北;北邙、 北闱(清代在顺天(今北京)的乡试称“北闱”,在江宁(今南京)的乡试称“南闱”、 北里、 北阙、 北鄙、 北雍、 北邙乡女、 北津
败逃的军队。
【引证】
《战国策·燕策一》-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
2.
【阴】
(会意。从阜(fù),从侌,侌(yīn)亦声。阜,土山,从阜多与地形有关。简化字属会意,表示月夜笼罩山冈,很阴暗。本义: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陰,誾也。山之北,水之南也。从阜,从侌。 、 《易·中孚》。按,二在兑泽之中,艮山之下,故称阴。-鸣鹤在阴。 、 《周书·王会》-壜上张赤挛阴羽。 、 《诗·大雅·公刘》-相其阴阳。 、 《周礼·大司乐》-阴竹之管。 、 《周礼·柞氏》-令剥阴木而水之。 、 《列子·汤问》-达于汉阴(汉水南岸)。 、 唐·李朝威《柳毅传》-洞庭之阴。 、 清·姚鼐《登泰山记》-阴谷皆入济。 、 清·姚鼐《登泰山记》-其阴,济水东流。(阴:泰山的北面。)
【组词】
阴山背后、 阴木、 阴竹、 阴滨、 阴麓、 阴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