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3:02: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3:02:47
客家话:客家话是一种汉藏语系汉语族的语言,主要由客家人使用,分布在**南方的广东、福建、江西、广西、湖南、四川、台湾等地,以及海外的客家人社群中。它是一种声调语言,有多个方言分支,如梅县话、惠州话、四县话等。
文学:在客家文学作品中,客家话常被用来表现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口语:在客家社群中,客家话是日常交流的主要语言,用于家庭、社区和社交场合。 专业领域:在语言学研究中,客家话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被学者们广泛研究,尤其是在方言学和语言保护领域。
同义词:客语(Kah-gi-ng) 反义词:普通话(Pútonghuà)
客家话的形成与客家人的历史迁徙有关,它融合了中原汉语和南方土著语言的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客家话在不同地区形成了各自的方言。
客家话不仅是交流工具,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客家人的历史记忆、生活*俗和价值观念。
客家话让人联想到客家人的坚韧不拔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它也是一种乡愁的象征,让人想起家乡的山水和亲人的温暖。
在个人生活中,客家话可能是家庭成员之间沟通的桥梁,也可能是与老乡相认的标志。
在诗歌中,可以用客家话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月光光,照地堂,客家话,暖心房。”
客家话的歌曲和戏剧表演常常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让人联想到客家土楼的独特建筑和热闹的节日庆典。
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客家话的使用情况各异。在台湾,客家话受到政府的保护和推广;在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客家话是当地华人社群的重要语言。
客家话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不仅丰富了汉语族的语言多样性,也是研究语言接触和演变的宝贵资源。在个人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掌握客家话有助于增进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1.
【客】
(形声。从宀(mián),表示与家室房屋有关,各声。本义:寄居;旅居,住在异国他乡)。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字从各,异词也。故自此托彼曰客。引申之曰宾客。”-客,寄也。 、 唐·李朝威《柳毅传》-念乡人有客于泾阳者。 、 徐光启《甘薯疏序》-客莆田徐生为予三致其种,种之生且蕃。 、 白居易《雨夜有念》-吾兄寄宿州,吾弟客东川。
【组词】
客边、 客纲客纪、 客寄
2.
【家】
词尾。
【组词】
成年家;整天家
3.
【话】
(形声。从言,舌声。本义:言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话,合会善言也。 、 《左传·文公六年》-著之话言。 、 《左传·文公十八年》-不知话言。 、 《左传·襄公元年》-告之话言。 、 《诗·大雅·板》-出话不然。 、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悦亲戚之情话。 、 唐·李朝威《柳毅传》-心诚之话。
【组词】
话言、 话差、 话白儿、 话布口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