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31: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31:30
“山女”这个词汇在中文里通常指的是居住在山区或与山区有紧密联系的女性。字面意思是指“山中的女性”,它可能指的是山区的居民、山中的隐士、或者是在山区工作的女性。
在文学作品中,“山女”可能被用来描绘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存、坚韧不拔的形象。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被用来指代来自山区的女性,有时带有一定的地域色彩。在专业领域,如生态学或地理学,它可能指研究或保护山区生态的女性专家。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主要在于地域和文化色彩的强调,而反义词则强调了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对比。
“山女”这个词源自古汉语,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用法有所扩展,从最初指代山区的女性居民,到现在可以泛指与山区有各种联系的女性。
在**文化中,山往往象征着坚韧和隐逸,因此“山女”可能被赋予一种独立、坚韧不拔的特质。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也可能反映出对山区生活的一种浪漫化或理想化。
“山女”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清新、自然、朴素和坚韧的特质。它可能唤起对自然环境的向往和对简单生活的渴望。
个人经历中,可能会有与“山女”相关的旅行经历,比如在山区遇到热情好客的女性,她们的坚韧和乐观态度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在诗歌中,可以将“山女”描绘为守护山林的精灵,她的歌声在山谷中回荡,引领迷失的旅人找到回家的路。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身着传统服饰的女性在山间小道上行走,背景是连绵的山脉和蓝天白云。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山风吹过树梢的声音,或是山间溪流的潺潺声。
在其他语言中,如英语,可能会有类似的概念,如“mountain woman”,但其文化内涵和使用情境可能有所不同。
“山女”这个词汇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名词,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情感联想。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增加文本的深度和多样性。
1.
【山】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山,土有石而高。 、 《国语·周语》-山,土之聚也。 、 《左传·昭公四年》-山人取之。 、 《礼记·明堂位》-夏后代山。 、 《列子·汤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 《诗·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 、 《荀子·赋》-生于山阜,处于室堂。 、 《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 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组词】
山霭、 山灵、 山阿、 山岩、 山隈、 山啜、 山落、 山孤钉、 山头、 山长、 山主、 山观、 山关
2.
【女】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个敛手跪着的人形。本义:女性, 女人,与“男”相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王育说:“对文则处子曰女,适人曰妇。”-女,妇人也。 、 《诗·卫风·氓》-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 贾谊《论积贮疏》-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男女衣著。 、 《韩非子·亡征》-男女无别。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如倩女之靧。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男女奔窜。
【组词】
女陪堂、 女先儿、 女红、 女冠、 女兄、 女伯、 女嬖、 女隶、 女中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