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1:55: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1:55:19
“养才”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指培养和造就人才。它强调通过教育、训练和实践等方式,使个体具备特定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以便能够胜任某项工作或达到某种水平。
在文学作品中,“养才”可能被用来描述一个国家或社会对人才的重视和培养,如“国家养才,以备不时之需”。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说“他家很注重养才,从小就给他报了很多兴趣班”。在专业领域,如教育学或人力资源管理,“养才”则可能涉及更具体的培养策略和方法。
同义词:育才、培养、造就、训练 反义词:埋没、荒废、忽视
同义词中,“育才”强调的是教育过程中的成长和发展,“培养”则更侧重于长期的培育过程,“造就”含有通过努力使某人达到一定成就的意味,“训练”则更侧重于技能的*得。反义词中,“埋没”指的是人才被忽视或未得到应有的发展,“荒废”则指人才的潜力未被开发,“忽视”则是指对人才的培养不够重视。
“养才”这个词汇在**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根基,源自于儒家思想中对人才的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词的含义也在不断丰富和扩展,从最初的对文人士子的培养,到现代社会对各种专业人才的培养。
在文化中,“养才”与“教育”紧密相关,强调的是通过教育来培养人才,以服务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这种观念在的教育政策和社会实践中得到了体现,如“科教兴国”战略。
“养才”这个词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努力学*、不断进步的场景。它鼓励人们通过自我提升来实现个人价值,同时也体现了社会对人才的尊重和需求。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见证过家庭如何通过各种方式“养才”,比如为孩子选择合适的学校、报名参加各种兴趣班等,这些都是为了帮助孩子发展潜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养才”:
春风化雨润桃李,
养才育人志不移。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在视觉上,“养才”可能让人联想到学校、图书馆、实验室等教育场所。在听觉上,可能让人想起教室里的读书声、老师的讲课声或是学生讨论的声音。
在不同文化中,“养才”的概念也有所体现,如西方的“education”和“cultivation of talents”,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理念都是关于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通过对“养才”这个词汇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教育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个人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基石。在未来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我将更加注重这个词的运用,以准确传达我对人才培养的看法和态度。
1.
【养】
(形声。从食,羊声。本义:饲养)。
供养,奉养;抚育。
【引证】
《说文》。古文从攴,未详。疑厮养作此字。-养,供养也。 、 《礼记·郊特牲》-凡食养阴气也,凡饮养阳气也。 、 《荀子·礼论》-殳能生之不能养之。 、 《韩非子·五蠹》-养不亏。 、 、 《韩非子·五蠹》-不食力而养足。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养公姥。 、 、 《史记·魏公子列传》-归养。 、 宋·王安石《伤仲永》-以养父母。
【组词】
养娇囡、 养家人、 养济院
2.
【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一横表示土地,下面象草木的茎(嫩芽)刚刚出土,其枝叶尚未出土的样子。本义:草木初生)。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才,草木之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