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3:55: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3:55:46
中立主义(Neutralism)是指在政治、军事、经济或其他国际关系领域中,一个国家或实体采取不参与或不偏袒任何一方冲突或争议的政策或立场。这种立场旨在避免卷入可能损害自身利益的外部纷争,保持独立性和自主性。
中立主义一词源于拉丁语“neuter”,意为“两者都不”,后来演变为现代英语中的“neutral”。在19世纪,随着国际关系的发展,中立主义成为描述国家外交政策的一个重要术语。
在冷战期间,中立主义成为许多国家避免卷入美苏对抗的一种策略。例如,印度在1950年代提出了不结盟**,旨在保持独立的外交政策,不与任何超级大国结盟。
中立主义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稳重和谨慎。它可能让人联想到和平、独立和智慧,但也可能被视为缺乏勇气和决断。
在日常生活中,中立主义可以指导我们在争论或冲突中保持客观和公正,避免偏见和冲动。
在诗歌中,中立主义可以被用来比喻一种超然的态度,如:
在风暴的中心,我保持中立, 不随风起舞,不随浪沉浮。
中立主义可能让人联想到宁静的湖泊、平衡的天平或沉默的观察者。在音乐中,它可能对应于一段平静而和谐的旋律。
在不同文化中,中立主义的概念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东方文化中,中庸之道与中立主义有相似之处,强调平衡和和谐。
中立主义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概念,它在国际关系和个人生活中都有重要的应用。理解中立主义有助于我们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清晰的判断和独立的态度。
1.
【中】
正对上;射中,正着目标。
【引证】
《考工记·桃氏》。司农注:“谓穿之也。”-中其茎。 、 《荀子·彊国》。注:“击也。”-敌中则夺。 、 欧阳修《卖油翁》-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射者中。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中而轻发。 、 《聊斋志异·促织》-幸啄不中。
【组词】
中靶;猜中了;命中、 看中、 中雀、 中钩、 中的、 中鹄
受到;遭到。
【引证】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欲中守法。 、 《说岳全传》-前番我王兄误中你的诡计,在青龙山上,被你伤了十万大兵。
【组词】
中霜、 中酒、 中暍、 中疾、 中恶、 中暑;中弹;中埋伏;中煤气
2.
【立】
(会意。甲骨文象一人正面立地之形。本义:笔直的站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立,侸也。 、 《易·恒》-君子以立不易方。 、 《史记·项羽本纪》-哙遂入,披帷西乡立。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持璧却立。 、 《韩非子·喻老》-立有间。 、 宋·欧阳修《归田来》-卖油翁释担而立。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或立或卧。
【组词】
挺立、 坐立不安;把电线杆立起来;肃立、 立托、 立容、 立戟、 立谈
3.
【主】
件,桩。
【引证】
《儒林外史》-放着这样一主大财不会发,岂不是如入宝山空手回。
灌入 同: 注
【引证】
《荀子》-主量必平,似法。
4.
【义】
(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同本义。
【引证】
《墨子·公输》-义固不杀人。 、 、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诸葛亮《出师表》-引喻失义。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宋·苏洵《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
【组词】
丈义、 义断恩绝、 义不容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