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2:02: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2:02:00
工潮:指工人因不满工作条件、工资待遇、劳动权益等问题而发起的集体抗议或罢工活动。这个词汇通常带有一定的政治和社会背景,反映了工人阶级与资本家或政府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工潮一词源于20世纪初的**,当时工业化进程加速,工人阶级的觉醒和集体行动日益增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被广泛用于描述全球范围内的工人抗议活动。
在,工潮往往与社会主义和工人阶级的历史紧密相关。在西方,工潮则与工业革命和劳工权益的争取有关。这些背景使得工潮成为一个具有深远历史和文化意义的概念。
工潮往往带有一种强烈的情感色彩,如愤怒、抗争和希望。它让人们联想到工人阶级的团结和力量,以及对不公正待遇的反抗。
在现实生活中,工潮可能是一个敏感话题,因为它涉及到劳资关系和政府政策。个人经历可能包括对罢工的观察或参与,以及对工人权益的思考。
在诗歌中,工潮可以被描绘为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如:
在铁与火的交响中,
工潮涌动,如烈焰般炽热,
他们高唱自由的歌,
在历史的舞台上,永不退缩。
工潮可能让人联想到黑白的纪录片画面,工人们举着标语,高呼口号,背景是工厂的烟囱和机器的轰鸣声。
在不同文化中,工潮的表现形式和意义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拉丁美洲,工潮可能与民族主义和反帝国主义**相结合;在欧洲,工潮可能更多地与社会福利和劳工权益相关。
工潮作为一个词汇,不仅反映了工人阶级的斗争和诉求,也揭示了社会结构和政治体制的矛盾。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工潮这个词汇,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社会现实和历史进程。
1.
【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工具形。“工”、“巨”(矩)古同字,有“规矩”,即持有工具。本义:工匠的曲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工,巧饰也,象人有规榘也。 、 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许君谓工象人有规榘,说颇难通,以巧饰训工,殆非朔义。以愚观之,工盖器物之名也。知者:《工部》巨下云:“规巨也,从工,象手持之。”按:工为器物,故人能以手持之,若工第为巧饰,安能手持乎…以字形考之,工象曲尺之形,盖即曲尺也。
2.
【潮】
(形声。从水,朝声。本义:海水的涨落)。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潮,水朝宗于海。 、 《春秋·元命苞》-牛女为江潮。 、 《初学记卷六水》-水朝夕而至曰潮。 、 清·邵长蘅《阎典史传》-有江盗百艘,张帜乘潮,阑入内地。
【组词】
大潮,小潮;低潮;退潮;落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