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02: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02:00
批复:指上级对下级的请示、报告等文件给予的书面答复或批准。通常用于官方文件或正式通信中,表示对某项请求或提议的正式回应。
批复一词源于古代汉语,由“批”和“复”两个字组成。“批”有批示、批阅的意思,“复”则表示回复、答复。在古代官方文件中,批复是一种常见的文书形式,用于上级对下级的正式回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仍然保留其正式和官方的含义。
在**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中,批复体现了等级制度和官僚体系的特点。它强调了上下级之间的正式沟通和决策流程,反映了权力结构和社会秩序。
批复一词给人以正式、严肃的印象,可能让人联想到繁琐的行政流程和等待决策的焦虑感。在某些情况下,它也可能带来积极的情感,如期待已久的项目得到批准的喜悦。
在工作中,我曾多次提交项目提案,等待领导的批复。每一次批复的到来都意味着新的工作阶段或决策的确定,既有挑战也有期待。
在诗歌中,可以将批复比喻为命运的裁决:
“如同批复降临, 命运的笔触, 在生命的纸上, 书写着未知的篇章。”
批复可能让人联想到整洁的办公桌、文件夹和钢笔,以及翻阅纸张的沙沙声。这些视觉和听觉元素共同构成了批复这一概念的具象化形象。
在英语中,批复可以对应为“approval”或“reply”,但这些词汇在语境和用法上与汉语中的批复有所不同。英语中的“approval”更侧重于批准的行动,而“reply”则更广泛地指任何形式的回应。
批复作为一个正式的行政术语,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它不仅体现了语言的正式性和官方性,还反映了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通过对批复的学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在社会交往中的作用和意义。
1.
【批】
(形声。从手,比声。本义:反手打)。
引申为刺入。
【引证】
《庄子》-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
2.
【复】
(形声。小篆字形,下面的意符“攵”,是甲骨文“止”字的变形,表示与脚或行走有关。上面是声符“畐”(fú)的省形,有“腹满”义,在字中亦兼有表义作用。后来繁化,加义符“彳”(chì),表示行走,现在又简化为“复”。本义:返回,回来)。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復,往来也。 、 《易·复》-反复其道。 、 《诗·豳风·九罭》-公归不复。 、 《仪礼·大射仪》-扬触捆復。 、 《易·泰》-无往不復。 、 《书·舜典》-卒乃復。 、 南朝梁《与陈伯之书》-不远而复,先典攸高。 、 《史记·魏公子列传》-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 、 《公羊传·襄公三十年》-死者不可復生。 、 《书·大传》-旦復旦兮。 、 《论语》-言不可復也。
【组词】
复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