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2:40: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2:40:47
“招之即来”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一召唤就会立刻到来。基本含义是指某人或某物非常听从召唤,随时准备响应,表现出极高的服从性和响应速度。
在文学作品中,“招之即来”常用来形容忠诚的仆人或随从,如在《红楼梦》中描述贾府的仆人时可能会用到这个成语。在口语中,它可以用来形容朋友之间的默契,或者形容某人非常依赖或顺从。在专业领域,如军事或管理学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描述高效的团队或系统。
同义词“随叫随到”强调的是随时待命的状态,而“招之即来”则更多强调的是响应的速度和服从性。反义词则表达了相反的意思,即不响应召唤或难以召唤。
“招之即来”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中主仆关系的典型特征。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也逐渐扩大,不仅仅局限于描述主仆关系,还可以用来形容任何快速响应的情况。
在**传统文化中,忠诚和服从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因此,“招之即来”这个成语在描述人际关系时,往往带有正面的评价色彩。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也被用来强调效率和响应速度。
这个成语给人以积极、可靠的情感反应。它让人联想到一个随时准备帮助他人、值得信赖的形象。在表达中,它可以用来赞扬某人的责任心和效率。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形容一个总是能够及时帮助我的朋友,或者描述一个工作效率极高的同事。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招之即来,拂去冬日的寒霜。”
视觉上,这个成语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个快速奔跑的人,或者一个迅速响应的机器。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急促的脚步声或电话铃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t one's beck and call”,意思是在某人的指挥下随时待命。这个表达也强调了服从性和响应速度,但文化背景和使用情境可能有所不同。
“招之即来”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有用的表达,它不仅描述了响应的速度,还传达了忠诚和服从的价值观。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成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并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情感和意图。
至于缓急之际,决大策,安大众,呼之则来,挥之则散者,惟世臣,巨室为能。
况且乎,这些教书先生本觉得可以~,挥之即去的,还有甚么顾惜呢。(清·云江女史《宦海钟》第二回)
1.
【招】
(会意。从手。召声,呼唤。本义:打手势叫人来)。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招,手呼也。 、 《楚辞·招魂序》-招者,召也。以手曰招,以言曰召。 、 《史记·项羽本纪》-招樊哙出。 、 《荀子·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组词】
招迎、 招求、 招招、 招诱、 招护、 招应
2.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3.
【即】
(会意。甲骨文作坐人形(后讹为卩)面对食器(皀)会意。本义:走近去吃东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即,就食也。 、 《仪礼·公食礼》-席末取粮即稻。 、 《易·鼎》。高亨注:“《说文》:‘即,就食也。’此用其本义。”-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
4.
【来】
慰劳。
【引证】
《说文》-勑,劳也。从力,來声。字亦作俫。 、 《诗·郑风·女曰鸡鸣》。高亨注:“来,借为勑。”-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 、 《汉书·平当传》-劳俫有意者。 、 《孟子·滕文公上》-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 、 《诗·魏风·硕鼠》-莫我肯勑。 、 《韩非子·王道》-贤者勑其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