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3:10: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3:10:54
嗾使(sǒushǐ)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唆使、怂恿别人去做坏事”。它通常指的是通过言语或行为诱导他人采取某种行动,尤其是不正当或有害的行动。
嗾使的词源较为复杂,可能与古代汉语中的“嗾”(sǒu,指呼唤狗的声音)有关,后来引申为唆使、怂恿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嗾使的使用逐渐固定,主要用于负面语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嗾使常被视为不道德的行为,与忠诚、正直等价值观相对立。在社会交往中,嗾使他人往往被视为不诚实和不可信赖的行为。
嗾使这个词汇往往带有一种负面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阴谋、背叛和道德败坏。它可能引发人们对不诚实行为的厌恶和对受害者的同情。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警惕被他人嗾使,尤其是在面对诱惑或压力时,要保持自己的判断力和道德底线。
在诗歌中,嗾使可以用来描绘黑暗的内心世界:
“在阴暗的角落,嗾使的低语回荡, 诱人的毒蛇,缠绕着无辜的灵魂。”
嗾使可能让人联想到阴暗的房间、低沉的耳语和背叛的场景。视觉上,可能是昏暗的光线和模糊的人影;听觉上,可能是低沉、阴险的说话声。
在英语中,与嗾使相对应的词汇可能是“instigate”或“incite”,它们也有唆使、煽动的意思,但在使用上可能更加中性一些。
嗾使这个词汇在汉语中具有明确的负面含义,常用于描述不正当的诱导行为。了解和掌握这个词汇,有助于我们在语言表达中更准确地传达意图,并在现实生活中识别和避免被不良影响所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