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5:36: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5:36:16
词汇“托国”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的词汇,因此在进行深入学习和分析时,我们需要从有限的资料中进行推断和解释。
“托国”字面意思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权依赖于外部力量或他国的支持而存在。这个词汇可能来源于历史上的某些国家或政权确实存在过依赖他国的情况。
由于“托国”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现代文学、口语或专业领域中的使用非常有限。在历史学或政治学的专业领域中,可能会用来描述某些国家的特殊政治状态。
由于“托国”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演变历史不详。它可能是由“托”(依赖)和“国”(国家)两个字组合而成,用来形容一个国家的状态。
在某些历史时期,确实存在过依赖他国的情况,这些国家可能被视为“托国”。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批评某些国家的政治独立性不足。
“托国”这个词汇可能带有一种负面情感,因为它暗示了一个国家的软弱和依赖性。它可能让人联想到政治不稳定、经济困难和民族自尊心的缺失。
由于“托国”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在生活中可能很少有机会直接使用或遇到这个词汇。
在创作中,可以将“托国”作为一个象征,用来描述一个组织或个人在某种程度上的依赖性,例如:“他的事业成了一个托国,完全依赖于那几个大客户的订单。”
由于“托国”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可能不会直接引发特定的视觉或听觉联想。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存在类似的词汇来描述依赖他国的国家或政权,但其具体表达和使用情况会有所不同。
“托国”这个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但它反映了历史上某些国家的特殊状态。了解这个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和政治现象,尽管在日常语言中可能很少用到,但它仍然是语言学习中的一部分,值得我们了解和掌握。
1.
【托】
推。同“拓”。
【引证】
《玉篇》-托,推也。 、 《集韵》-拓,手推物也。或作托。
压力单位 ,等于1333.2巴,为0°C和标准重力下1毫米汞柱的压力。
2.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